Page 99 - 답문류편
P. 99

之妙未嘗無也, 故畢竟不得不靜, 此所謂陰之理先具也。 方其靜而
                 陰時,  未有所謂動也。 然而動之妙未嘗息也,  故畢竟不得不動,  此

                 所謂陽之理先具也。 以一株花木言之, 方其發生也,  氣則專於發生

                 而未有收斂也。 以理論之,  則今日之發生,  乃所以爲收斂之地,  故
                 發生不止, 遂至於收斂。 方其收斂也, 氣則專於收斂而未有發生也。

                 以理論之,  則今日之收斂,  乃所以爲發生之地,  故收斂不止,  必至
                 於發生。 此理先具之顯然可見者。 蓋動者偏於動, 靜者偏於靜者物

                 也,  物也者,  氣之所爲也。  動而未嘗無靜,  靜而未嘗無動者神也,

                 神也者, 理之所在也。 此處頗精微, 豈麤眼之所能看覰乎? 故朱子
                 曰  “太極者象數未形, 而其理已具之稱。” 又曰 “若在理上看,  則雖

                 未有物, 而已有物之理。” 又曰 “未有此物, 先有此理。” 又曰 “必欲
                 推其所從來,  則須說先有此理。”  又曰“氣有不存,  性却常在。”  又曰

                 “自形而上下言, 豈無先後。” 凡若此類, 不可悉擧。 何嘗以理氣之元

                 不相離而廢先具之義乎? 程子曰 “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 體用
                 一源, 顯微無間。” 朱子釋之曰 “自其微者而言之, 則卽體而用在其

                 中,  所謂一源也。 自其著者而觀之,  則卽顯而微不能外,  所謂無間
                 也。” 所謂卽顯而微不能外者, 固不相離之謂。 而所謂卽體而用在其

                 中者, 乃先具之實。 先具故曰‘本體’, 先具故曰‘本然之妙’。 其體也,

                 若臨時排定,  體則體矣而非本體也。 其然也,  若自今始然,  然則然
                 矣而非本然也。 非有以離乎形氣, 而所指而言之者在乎不犯形氣之

                 地, 此之謂太極。 東方有山樣大物出, 亦是此本體透露出。 西方有
                 針樣細物出,  亦是此本然宣著來。 不是本體之外添一毫, 本然之上

                 增一分。  故曰未應不是先,  已應不是後。  若是則太極果專指理耶,

                 果兼指氣耶? 理之爲樞紐根柢, 果賴其與氣同行耶? 理之於氣, 但



                                                                            99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