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답문류편
P. 223

不足以爲一原, 此性異之根柢。 所謂理外有分此一項, 最令人苦苦,
                 分之不齊於理一也, 何害? 以分不同而嫌其理不同者, 卽飜手非覆

                 手之說也。 惟其有分, 乃所以一。 旣未嘗不分, 又不局於分, 理一

                 正在此處。 苟離了此分, 無別尋理一處矣。 原思之粟九百, 公西華
                 之粟一釜,  是乃一心。 苟離了此分,  無別討一心處矣。 朱子曰  “理

                 擧著, 都無欠闕。 言著仁, 都在仁上。 言著誠, 都在誠上。 言著忠
                 恕, 都在忠恕上。” 此活例也。 以此例之, 則言著一槁木之理, 理便

                 都在這上。 言著一微塵之理, 理便都在那上, 又可知矣。 然則槁木

                 微塵之理,  便是兩儀四象八卦之宗祖,  何故必擺脫分殊而後,  方成
                 一原乎? 分之隨形器而各正者, 挑出而言之, 容可擺脫。 分之早涵

                 於一理者, 終無可擺脫之理, 挑出亦何益矣。 夫旣以本然之不足於
                 一原,  而別立上層本然,  則兩層本然,  差別顯然矣。 是果與圖象之

                 意同乎哉?  理一旣是無分之謂, 則五常降爲因氣之性, 亦次第事,

                 此寃何時可雪? 凡有是氣, 方有是理者, 不過說得流行一邊耳。 若
                 論實理之本然,  則亦果以氣爲有無乎?  費而隱之隱,  微之顯之微,

                 無極之無, 皆言其非耳目見聞之所及, 非謂眞無也。 耳目之所不及,
                 可會之以心。 心若終不能識其何狀, 口若終不能說其何物,  則與眞

                 無奚擇哉?  五常之在人,  亦何嘗有形象聲臭?  不過因用而推之耳。

                 其在天地,  獨不可因用而推之乎?  是故太極之本然,  無聲臭之妙,
                 深探而究言之, 則不過五常之理也。 太極是五常之理, 而五常反爲

                 因氣之性可乎?  本然云者,  對今始然之辭。  五常之德,  匪今斯今,
                 本來已然,  故謂之本然。 若先有無分之一,  後生因氣之分,  則乃本

                 不然而今然者也。 猶復以五常爲本然者何也? 天命爲本然, 而五常

                 爲氣質,【遂菴曰‘云云’, 南塘曰 ‘此與元震三層之說同’】 亦一串貫來, 說不去



                                                                           223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