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답문류편
P. 213
理也, 是必有一手而藏屈伸飜覆者矣, 一身而含行住坐臥者矣。 如
曰不然, 則程子所謂冲漠萬象, 朱子所言已具先有處, 不止一再,
是皆何謂耶? 此又可見源頭一理, 非無分之謂也。 請復以一淺事喩
之。 今有一塊銅鐵, 是一太極, 可以爲盤盂, 可以爲刀劒, 是分殊
之涵於一。 所謂粲然者, 非東邊可爲盤盂, 西邊可爲刀劒則渾然。
及其入盤盂鑪而爲盤盂, 入刀劒鑪而爲刀劒, 各得其本分之一, 鑪
是氣化, 各得其一分, 是各一其性之分殊。 是分也, 非臨時排定。
是本然, 雖爲盤盂刀劒, 而脫不得舊時銅鐵, 銅鐵伎倆, 依舊自在,
是分殊中理一。 初非盤盂刀劒之外, 別有一塊銅鐵, 是一太極只在
分殊中也。 惟理無對, 豈有切譬? 但其一與殊未嘗相離, 大槩如此。
一而未嘗無分, 殊而不害於一, 其妙蓋如此, 是豈先有無分之一,
後生因氣之分, 理自理分自分, 如諸家之意耶? 孔子曰, ‘百姓日用
而不知’, 蓋日用形器, 莫非此理之所寓, 而百姓識慮粗淺, 眼中但
見形器, 更不見形器上面有一段事。 聖人有憂之, 分別箇上下與人
看, 道器之說, 於是興焉。 然上道下器, 皆以形而言之, 一形一理,
卽所謂‘分殊者萬殊一理’之說。 聖人初不數數然, 何則? 理也者不
期一而自無不一者也。 但能於萬殊處, 截斷得道器分明, 則理之不
一, 非所憂也。 是以學者平生博文約禮, 皆是分殊上工夫, 而至於理
一處, 一以貫之一句已是多。 《易》之卦爻彖象, 皆是分殊上說話,
而至於理一處, 太極生兩儀一語已是多。 及至後世, 人之識慮益下,
而後賢爲人之意轉緊, 必待分殊明而理自一, 則蓋邈乎無有限極矣。
且意圓而語滯, 意闊而語窄, 勢不可以當句竭盡兩端, 乃取理一分
殊, 常常雙關說去。 或以理氣分雙關, 或以天命稟受分雙關, 或以
一原異體分雙關, 每同一邊屬之上一段, 異一邊屬之下一段, 蓋上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