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답문류편
P. 132

言之? 理之尊無對, 氣何可與之對偶。 其闊無對, 氣亦理中事, 乃
             此理流行之手脚, 其於理本非對敵。 非偶非敵, 而對擧之何哉? 說

             本原, 宜莫如孔子。 孔子之說本原, 宜莫如《大易》。 言理時, 必理

             以率氣。 說氣時, 便卽以明理。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曰太極生兩儀,
             是也。 十分停當, 罔有滲漏, 曷嘗見一處對峙而雙擧者乎? 形而上

             下,  非對擧乎?  曰此節眼在上下字,  上下乃的對也。 欲爲千萬世,
             開分別道器之門戶, 其言不得不爾。 雖然而上而下, 以形字爲冒頭,

             不可分開之意自在。 何嘗如今各立窠窟, 各自頭腦耶? 今人纔見理

             字, 必覓氣來作對偶。 於是理之流行一大事, 盡被氣字帶去作家計,
             所餘者,  秖混淪也冲漠也。  此雙本領之履霜也,  悲夫。  凡此所言,

             或干犯先賢語句,  極知不韙。  竊以前聖苦心血誠,  垂世立敎之旨,
             一道字之外無佗。 古所謂道, 今所謂理也。 聖人的見流行發見變化

             昭著, 莫非此道之爲, 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 雖

             事物粗迹,  雲行雨施,  鳶飛魚躍,  纔說著時,  便所以明道。 今人驅
             道理二字於冥漠不可思議之地, 而纔有發見昭著, 一屬之氣。 如此

             者爲識理氣,  不如此者爲不識理氣。  雖以虛名過去說,  說道說理,
             而其實則氣奪理位,  爲萬事本領而已。  若是則天下更無詖淫邪遁

             矣, 顚倒昌披, 何事不有? 設欲以瑣力矯捄, 則彼必曰“前賢亦嘗云

             爾。” 童行學子, 一能勝余。 况頭戴前賢, 以爲確證, 爭辨必無幸矣。
             是以, 內抱耿耿八十秊, 不敢發口明言。 今雖下山之日, 萬念灰冷,

             於此一事,  耿耿猶存。  竊意前賢之論,  或發之太快,  末弊之至斯,
             容有未之細思也。 前賢尙在,  實有奉質之願,  而旣不可得,  則所可

             質者後賢而已。 質之而吾所疑者妄則幸矣, 苟或不妄, 奈東方理氣

             何! 因趙直敎書, 銳意寫此, 皇恐不敢寄直敎。 直敎猶不敢寄, 則



             132   답문류편 권1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